这周签了停课协议,把大树的一个兴趣班停掉了。这件事我思考了很久,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下,也算是提个醒。
但是我想提前声明:以下只是我们的个人体验和感受,也许并不适用于你家娃,大家参考和借鉴就好。如果非要杠,那就是你赢哈。
大树刚上幼儿园没多久,我给他报了一个STEM课。如果你没有听说过STEM课程,那一定要了解下。
STEM是这几年在教育领域很火的一个概念,就是Science科学, Technology技术, Engineer工程, Math数学,这几个英文单词的缩写。
当时我有个朋友给孩子一下子报了两年的课,我听说了,就也带着大树去试听。
试听课挺好玩的,做了小实验,老师和孩子的互动也很有意思。简单了解了课程的规划,我觉得设计得不错,大树也挺感兴趣,于是就报了名。
看着机构的自编教材我大概能够了解每次上课的内容,但具体老师的课是怎么讲的,做了哪些活动,我并不清楚。
每节课都有分享环节,轮到大树分享的时候,老师会录视频发给我。刚开始我没觉得什么特别,但看了几次,我发现不对劲了。
视频里,老师一直在引导大树说一些概念性的东西,比如,
老师会引导说:这种力叫_____,_____越大,摩擦力就越_____。
钟表的三根针分别叫_____,______最短,_____最长。
横线是老师等大树去补充填空的内容。
每次看分享视频,我心里都有点不是滋味,因为看到大树常常一脸蒙圈,有时候答不上来还有点委屈,想到他被打击了自信心,我既生气又心疼。
我找到了校长反映情况,希望能换个老师试试。可是换了老师,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。
上周的课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我站在教室外面透过窗户缝看了好久,老师在自顾自地讲着,白板上写了一堆字:耳廓、耳道、震动、频率…..
我看了看下面坐着的6个孩子,有的盯着老师面无表情,有的摆弄着手中的玩意,有的在跟旁边的小伙伴玩……
下课后我问大树,”今天上课你们都做了些什么啊?”他回答得挺快,“我们学了耳廓和耳道”。
“嗯,不错啊,观察了耳朵吗?做了实验吗?我看你们最后每人一个ipad,那是在做什么啊?”
然后他就支支吾吾说不上来,最后只跟我说了一句,”那个ipad里面的东西,我不知道要怎么做,是老师帮我调的”。
从大树上课的表现,再到他的分享视频,以及下课后和他的聊天,我能看出来出问题了。
我给大树报名的初衷是因为他对地铁、工程车、各种机械类的装置以及各种自然现象都表现得很有兴趣。
我想让专业的老师引导他更多地去观察、去亲自动手、做一些有意思的小实验,去自己发现这个世界很多其妙的东西。
可现在,变成了老师告诉他这个是什么概念,那个是什么原理,这不就是机械的灌输吗?
而且老师还要求孩子把这些概念、现象和原理通过复述出来,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,可这不是死记硬背又是什么呢?孩子真正理解的又有多少呢?
想来想去,我决定把课先停了。
我也反思了很多,这件事情,机构的教学不令人满意,但作为家长,我也有很大责任。
首先,当时之所以会去报名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同伴压力,有跟风成分。
我发现孩子越小,越容易被焦虑裹挟,孩子大一点,很多事情反而看清楚了~~
然后,就是对热门的教育概念的盲目迷信,在并不真正了解学龄前的STEM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的情况下,被机构的各种天花乱坠的营销冲昏了头脑,急忙交钱上车,但是这车到底是开到哪去的,却糊里糊涂。
不得不承认,我们花钱花精力把孩子送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,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觉得机构是专业的,而他们宣传的那些高大上的理念,我们并不真的了解,所以很容易就被唬住了。
回想下课程顾问的介绍,哪个不是“采用了美国…体系”,“引用了欧盟….标准”,“采用….教学法”,“引进了美国….教材”,这些字眼可太熟悉了~
但其实,孩子在兴趣班的每节课到底是怎么上的,都在学些什么东西,我们真的知道吗?
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,我都是把大树送进兴趣班,然后就开始坐在外面刷手机了。
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拖到现在,我才意识到每周送大树来上课,弊大于利,真是悔不当初啊。。
我想跟大家分享几点,关于报兴趣班我的最真诚的建议:
1)一定要自己去认真听几次课,了解一下老师到底在讲什么,看看孩子在课堂上的反应,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!
只有这样,才能发现问题,和机构、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。如果沟通之后,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,那也可以及时止损。
如果以为交完钱就万事大吉,把一切都放心交给培训机构,这个钱就花得不明不白,最重要的是孩子最宝贵的时间可能被浪费了!
2)一定要经常和老师沟通,了解上课的内容和孩子的情况,让老师知道你很在乎很关心孩子的学习,这样不仅是对他们教学的最好监督,也会让他们在上课的时候更多地关注到你的孩子。
3)理想是美好的,现实是骨感的,有些教育理念听上去是那么完美、那么吸引人,可到了实际操作中,却需要相当的专业和用心,否则很有可能就走样了,效果大打折扣。
这次STEM课程就是这样的,本来机构的初衷是好的,作为家长我的初衷也是好的,如果这个课真的能上得好,讲会对孩子有很多益处,无奈现实却不尽如人意。
报兴趣班真的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吗?很多时候,还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,还是应该多点留白,多给他们一些可以去自由探索、自主游戏的时间。
不久前我读到了北大教授郑也夫(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,《吾国教育病理》的作者)给北大新生的讲座文稿。
其中他讲到孩子兴趣的形成,我觉得说得非常好,结合这次的兴趣班事件一起来看,会更有启发,和大家分享。
“兴趣是怎么形成的?三个字:自生长。但是依赖一些条件,这个条件在我们今天的教育系统中变得非常苛刻。
👉第一,要有空,空闲全都塞满了,怎么发育兴趣呀。
👉第二,要能自主,自己说了算吗?时间的不均等分配,对不同的学科,不同的游戏,我可以自主吗?
👉第三,整个受教过程当中要能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好多学科,好多游戏,好多信息,才更可能发育兴趣。
前十年、二十年,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认为,成才的路径就是向孩子灌输知识。
今天有些家长好像明白过来了,说不能这么对待孩子,我要培养孩子的兴趣。
他们好像开悟了,其实是从一个误区走进另一个误区。他的兴趣凭什么是你能培养的,你太霸道一点了。
那是一个自主的生命体验,你能帮的事儿,让他多接触一些信息,多接触一些游戏,一些学科,仅此而已。
他对哪个有兴趣,是之前谁都看不清楚的事儿。那是自生长过程,自选择过程。
兴趣是如此微妙诡异的东西,它的自发性非常强,他着迷一件东西之前,外人看不出来,他自己也不预知。
”
教育这条路上,真的有太多太多需要学习的了!
做了妈妈以后我才知道,有很多东西不是教育学的书本理论能教你的,只有自己去走一走、试一试,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。
中间一定会踩坑、走弯路,但也是在一次次掉坑里又爬出来,跑偏了又拉回来的过程中,我们和孩子一起在成长。
以上,共勉!
p.s. 之前我的这篇也是关于兴趣班的文章,也可以一起读读:
p.p.s 这周二我写的五一旅行游记+攻略,没想到这么受欢迎,是不是都在蠢蠢欲动准备计划暑假旅行了呢?
点赞和在看,我们就不会走散:)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哈佛妈妈读绘本):刚停掉了这个兴趣班,我走过的弯路希望你不要再走了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