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个海归硕士妈妈、儿童心理咨询师,有好文、好物、好方法,一起让育儿更轻松
前几天,有个妈妈给我留言,说看到自己刚上一年级的女儿,在用铅笔划自己的小手,心里一惊。
她问女儿为什么这么做,女儿说,因为想出血,“出血了爸妈就会照顾好我,给我买好吃的……”她又说父母总是忽略她。
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,4个大人都围着转,难道都得顺着来,父母不能善意提醒吗?难道一拒绝孩子,就得被贴上“忽视她”的标签吗?
我能理解这个妈妈的,同时也没法单就妈妈这边的表述,给出非常明确的“答案”,因为同样的事情如果我们请女儿来留言,很可能会是不同的版本:
人们会更倾向去沉浸在,自己为自己构建的“故事版本”里,然后得出自己想要得出的结论。
所以问题可能并不在于去掰扯,“我怎么可能忽视你呢?”“你怎么会这么想呢?”而是珍惜孩子还开放着“对话”的小窗口,真正去倾听下孩子内心的想法——
“我以为的对孩子好,孩子就一定觉得好吗?”很多时候,真相会让咱们大跌眼镜。
我家最近,就发生了这一幕,孩子们,给我深深上了一课。
小假期的时候,小叶子因为一个小事儿大发脾气,在我们卧室床上乱蹦乱跳,还扔枕头。
——这本来是我教她的方法:有情绪可以释放,但不要冲着人、破坏物品,打枕头是个可以接受的方式。
但当时,她有点在我面前故意扔枕头给我看的意思,我觉得这个场景很烦,就压住火气带她去了另一个没人的房间,说可以在这里发泄,觉得平静一些了再出来,然后轻轻关上门。
我本来是想“降火”,觉得既然情绪比较激动时,没有办法对话,那就创造一个可以对话的前提和氛围,我自己有情绪时也会这么做啊,在静心里去释放。
但孩子的版本就不一样了,我先是听到了里面叮咣蹦跳扔东西的声音,5分钟了,还是如此。
跟着还不到3岁的小鱼儿跑到我面前,问了我一个“振聋发聩”的问题:
——这……呃……这么拷问灵魂的问题,从一个眼神困惑、奶声奶气、特别认真又特别萌的小娃嘴里冒出来,我不由得一机灵:
你你你,竟然是这么想的啊~~在他们眼中,原来我所谓的“冷静”、“清理情绪”,是“关小黑屋”、是“惩罚”。
虽然很冤,但在我们想传递的、以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之间,有时就是存在着银河般的距离。
这是我想要的吗?我还有更好的方法、让孩子接收到我想表达的东西吗?
嗯!想到这里,我一边回应着小鱼儿“不是这样的”,一边拉着小鱼儿的手,来到姐姐“发泄”的房间。
好家伙!这屋里跟遭了劫似的,床上原本放着的奶奶刚叠好的一打衣服,这会儿全都散落在地上。
奶奶跟着进来,问小叶子怎么回事,看着她气鼓鼓噘着嘴不服软,眼看着一场新的战争又要起来了……
我决定用我仅有的一点能量,制止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:
我去抱了小叶子,她是个很喜欢拥抱的小姑娘,虽然带着气,但对我的拥抱,是不拒绝的。
我一边抱着她,一边和她说,“虽然我挺气的,你刚刚发脾气了,地上也这么乱,我几乎没有力气抱你,但我还是想抱抱你。就像暴躁的喷火龙,一被拥抱,慢慢就软了下来一样。”
“脾气是可以发的,就是发脾气是有破坏力的,好像扔了个炸弹一样,炸完了是有痕迹的,是会破坏东西的,你看我们这个房间,是不是就是呀?地上好多‘炸弹’碎片呢!”
感受到小叶子在我怀里慢慢融化,没有刚才那么抗拒了,我又喊小鱼儿也来抱,我们三个抱成一团,本来刚领着他刚进来时,姐姐对弟弟也是凶凶的,这一抱,好像大家都“温柔”了下来……
“炸弹已经炸过了,现在城市响起了警报!它说,来呀,现在我们要重建!清理现场!”
我用半说故事、半游戏化的方式,自己先捡起来叠好一件衣服,小鱼儿小叶子也跟着参与了进来,我不停地鼓励、赋能:
“哇哦,我们重建的速度太快了!又收好一件衣服、哇,又一件!”
“小叶子不愧是整理书包比赛第一名(她真的在幼儿园得了这个荣誉),清理得又快又好!”
就这么说着、做着,俩娃越来越积极,不出5分钟,房间恢复了原样,奶奶也被感染了,没有继续“扔炸弹”,而是配合着也“演了场戏”、肯定了孩子:
哈哈,很神奇的,本来能量很低的我,反而处理完之后,心情好了许多。
因为家里成员的关系、氛围,都在牵扯着咱们的注意力和能量,其实不继续丢垃圾、去拥抱下孩子,就是对自己的慈悲啊。
我真的是也要感谢,小鱼儿的那一句“我生气了也把我关里面吗?”——极具智慧!
孩子珍贵的表达,让我看见他们解读一个事儿内心的想法,和我们可能完全、完全不一样。
关键还得是,我愿不愿意放下权威、“我都对”的信念,去真正倾听了解孩子,以及聚焦“意图”:
生活里的“偏见”比比皆是,我的老师曾经在课上给我们发过这样几组照片:
看到这张图,你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?
看到这张图呢?你会感受到希拉里的支持者很多、大选活动全场爆满,对吧?
所以,永远不要觉得“眼见一定为实”,信息可以被裁减、处理,我们所能接收到的信息,也会因为自身的经验、身份、“过滤器”不同,而未必准确、真实。
还是要抱持一颗开放的、好奇的心呀,尤其是对待孩子,接受这种偏差的存在,就是建立更多理解和共识的开始~~
话说老二还在不断用它的“童言无忌”,给到我更多好玩的“觉察”,他的有些脑回路,也是“清奇”的:
比如这事儿过去后的一天,我正在电脑前敲字,他往我怀里凑上来,我说,“妈妈在忙,等一等哦~”
这篇文写着写着,我脑子里突然闪过这本书:《孩子是个哲学家》,它曾经入选过中国教育新闻网“影响教师的100本书”的TOP10,我们自己看看,也是极好的~
都说孩子就像我们的镜子、常常语出惊人,我发现真的是,我们被各种框框所束缚,他们的智慧却更多来自生命的直觉,直指事物的本质,有时简直就是个哲学家!
这本书就用了14章,详细讲了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到的各种“生活的艺术”,了解孩子,也是在重新养育我们的“内在小孩”呀:)
好书是用来分享的,送出10本给有缘的朋友(偷偷告诉你这周四还有赠书哦),按照以下指引回复“孩子哲学”参与哈。
希望咱们可以借由重新发现孩子,再次走进那个被遗忘的纯真世界
后台对话框回复关键字
「孩子哲学」
即可参加赠书活
点击关注👇让你放松不焦虑的治愈好文字,都在这里啦!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慢成长):“我生气了,也把我关里面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