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,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,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。为了不走丢,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“星标”,每次看完文章后“在看”,谢谢大家。
双减政策落地,已经两个多礼拜了。从最初的兵荒马乱、手忙脚乱,到现在逐渐热度褪去、“与双减共存”,说明时间可以让大家习惯一切。
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就像现在世界已经永久性的被防疫改变了一样,10年后回头看,今年一定是K12教育拐点的起点。
政策大家都解读的差不多了,唯独有一个疑问,减负会像房价一样么,越调越涨?答案是否定的。
最近的房地产市场,已经让和国家做对手盘的炒房者丢盔卸甲,所以国家现在下定决心要双减,就一定会让过度的培训、考试都消失。
来看一下国务院发文后,最近各地双减政策落地情况:
北京:学科类培训机构暑期不得开课
上海:中小学生联考、月考取消,取消小学英语期末考试
广东:不再审批学科类培训机构,周末假期学科培训课不得销售
山东: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结果列入政府“KPI”
天津:每区抽查,暑假专项治理
重庆:全面暂停学科类线下培训
成都:实名制管理校外培训,和教师考核挂钩
果然,线上培训机构后,轮到了线下培训。就像石头爸在(空谈双减,没有意义)里说的一样,国家这次是动真格的了,一定要让K12教育回到相对平均的状态。
学科培训、考试,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的回忆。
上学的时候,还是给培训老师交了不少学费的。语数外都和当地的名师补习过,高考前还请历史老师开过小灶,讲考点。
有没有老师把平时课上没讲的“私货”放在补习班里讲?我觉得不多。
因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,大部分来补习的学生都不是自己班的,是慕名而来,看的就是老师提分的“业绩”。不管是自己带的班级,还是补习班的学生,都是“业绩”的一部分,所以没有藏私的动机。
我最近和表姐以及周围学龄孩子爸妈聊了不少,发现大家都很理智:双减是好事没错,但只要小升初、中考、高考内容不改,该学的还是要学。
作为外语启蒙博主,我主要还是关注英语学习在双减中的变化。
上海是全国英语教育的高地,这轮的落地政策特别引人注目,因为直接取消了小学阶段的英语期末考试。
其实这次上海政策里,还有取消联考月考、一二年级语数期末考、保证体育健身等重要内容,但英语不考期末实在是太吸睛,是英语多年来被要求取消主课地位后,第一个实质性的政策,所以比较“炸”。
我读了各平台不少网友的评论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
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地位的,往往是英语老师或英语专业毕业生
认为英语作用大的,一般都是“普通”家长
这真是干一行恨一行呐。
其实,我很早就分析过是否要努力学英语这件事,今天不展开,简单的来说:
从现实出发,高考一天不取消英语,大家就不能放松;
有留学计划的家庭,英语是基础,最好能走应试+原版路线;
目前的工作市场上,依然有一大批需要英语的工作;
很早就确定准备考公务员,以及要找完全和外语无关工作的,可以低空飞过。
吃了多年外语饭,我的观点是:宁可取消大学四六级和毕业的关联,也不能减弱K12中英语教育的权重。
把孩子的基础打好,让他们成年后决定自己的未来,不香么。
非要说外语没用,我工作到现在,数学只用到四则运算和一元一次方程,是不是也要取消呢。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思路,本来就不一样。
现在看来,英语教学的趋势既然是减少小学考试负担,高考指挥棒却不变,我们的最佳策略,也许是抓住机会,用多出来的时间,实践更原版的路线。
孩子们时间有限,之前要兼顾应试和原版,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,很少家庭能应付。
原版相对有趣,又没有考试的压力,学起来会比较有趣,但未必能够立竿见影提升考分,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,这也是两条路线的冲突之源。
需要频繁应付考试时,老师孩子压力都很大,需要经常花时间,对薄弱环节的考点进行突击。
而现在,小学老师们没了成绩的压力,孩子的压力相应也少了,大家就可以带着孩子埋头刷下去,等到见效的时候。
只要坚持下去,原版路线最终会让孩子们对英语整体上有更好的感觉。达到一定的水平后,很多考点只要稍加点拨,就迎刃而解了。
天龙八部里,鸠摩智用“小无相功”做底子,模仿少林七十二绝技,连胜数名高僧。
高强的功力就是全面的语言能力,各种招式就是考题,功力足够强,容易弥补招式。
英语和数理化最大的不同,也就在这里。数理化等科目是需要一个一个考点攻克的,英语则需要大范围穿插包抄,尽快提高整体水平。
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:毕业后,数理化什么的都还给老师了,现在稍微难点的题目根本没法教孩子(初高中往上)。
而英语只要大学里过了四六级,基本就很难掉水平,回过头看中小学题目真的像玩儿一样。
这也是分级阅读的原理:螺旋式难度上升,除了难度的递进之外,反复出现之前的内容,在温故的同时,快速知新。
我们想象一个极端的场景:把中小学英语课,全部改成“原版路线”。
不讲考点,只刷分级、看原版影视剧读原版书,和歪果仁直接对话交流,12年后孩子能在高考英语里得高分么?
我特地去各个平台搜索了一下,美国人做中国高考英语试卷结果如何,有些人觉得高考英语考的不是“英语”,是出卷人对英语的中式理解,所以歪果仁反而得不了高分。
但其实经过一定的应试培训,熟悉出题人的思路,成绩提升起来就非常快。
让大家去考老外的汉语等级考试:
刚开始可能会不适应,但熟悉一阵子后,一定比歪果仁分数高。
解决考试的问题后,我们都知道,刷原版路线的孩子,在留学和工作中的英语能力,本来比应试路线出来的孩子好,这样这条路走起来,心里就踏实多了。
其实,我自己就个人经验来说,一直是在不自觉的实践偏原版的路线:
不单独背单词,总是结合文章一起,很早就开始学发音规则(自拼)和词根;语法方面一直没花什么时间,就是多读地道的句子,用心感受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。
这样做,考试中效果也挺好的,偶尔碰到实在想不通的,才会看一下所谓的考点攻略。
最重要的是,我能够一直体会到英语的美,保持学习的乐趣,而不会觉得她和数理化一样无趣。
最后来看看,原版路线和应试路线,在小学阶段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呢。其实在课本环节,我感觉差异是越来越小的。
比如北京小学二年级的课本:
这个课文和练习的画风,和原版分级的区别真的没从前那么大了。尤其是两首童谣中,u和ing的韵脚,这不就是自然拼读么。
这是牛津树里我找到的差不多难度的内容:
学校课本和分级体系的差距,主要在数量和体系上,分级有大量相近难度的内容,缓缓向上。
另外,每个老师上课的风格、学校出题的风格都不一样,而分级配套的教案、练习、音频,则可以保证大家学到的都是统一水平的内容,大量稳定的高质量资源很重要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多试题也没有当年这么“离谱”和不接地气了,别说上海小升初考试中,已经大量采用报刊原文,其他各省市的考题,也越来越地道。
这个外研社版练习中,需要选出的词有的是词性不同,有的是逻辑类别不同,挺符合“正常运用”场景的,并不觉得对母语者来说有什么别扭。
苏教版某年的阅读理解判断题,除了故事背景很中国,也不觉得和原版路线有什么冲突,能看懂就能答对。
可能这种改写句子的题目,雅思托福里不存在,但稍加训练也真的不难,都是不难的小套路。
今天说的这些,希望能够大家提供一种思路。
虽然现在只有上海率先推出这个政策,但鉴于大城市的政策往往有风向标效应,相信接下来各地会有一定的跟随。
最后我想说,任何“危机”总是机遇,而机遇总属于有准备的人。
现在大家回不到花钱给孩子买课上的时代,但说真的,优质的教育资源实在是太不缺了,接下来比拼的就是各个家庭整合、使用资源的能力。
石头爸会就这个话题写一篇详细的攻略,请大家期待。
接下来的时代,越来越接近“最好的学区房,就是咱家书房”了。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两个爸爸爱评测):考试都没了,孩子以后还怎么学英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