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:今天这篇文章是将近4000字的大干货文,相信大家读完一定有收获。
6+孩子的家长:这篇文章里的内容刚好就是您所需要的;
6岁以下孩子的家长:这篇文章更是及时,能够帮大家早早梳理清楚教育方向,做到心中有数,脚下有路。
上周五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:
一时间收到很多很多留言,都是大家要咨询的问题。我截取了一部分,大家看看这里有没有你关心的:
我约见的这位老师在人大附小任教15年,带过的学生无数:有天赋的、有特长的、资质平平的、甚至感统不协调的,都有过。老师因材施教,如今这些孩子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。
说起来海淀的好学校不少,但是人大附小肯定是首屈一指的名校,聚拢了全北京市小学的优质教学资源,很多考卷也是出自人大附小的老师。
能约到这位梁老师,我也是排队等了很久。
对了,还有一个重要消息,梁老师的孩子今年考上了清华大学,是一位教学、带娃实战经验都非常丰富的爸爸。
今天就把这些老师们一般不会透露的“秘密”、掏心窝的干货以及大实话都分享给大家,一定要记笔记哈!
因为篇幅有限,我挑选了一些代表性问题,暂时还没有问到的、或者大家还有其他感兴趣的,请在文末留言给我,我继续约海淀名师帮大家回答问题。
Q:我先问个犀利的问题,您觉得学区房有必要吗?
A:说实话,还是有必要的。
孩子上了小学以后,接触到的就不仅仅是家长了,有老师、有同学、还有一些兴趣班的圈子,在某种程度上讲,这些对孩子的影响更大。
好的学校氛围、好的教育环境、好的同学关系,能在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积极的、向上的影响。
你想,周围同学都在积极努力,该学习学习,该运动运动,该发展特长发展特长。这样的环境,会让孩子更加自省:我应该做一些什么积极的向上的事情,让自己变得更好?
当然学区房价格非常高,建议家长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选择,不必太苛责自己。
【翻妈说】我小时候遇到过霸凌,不愿意让孩子也有这样的经历,于是2020年年初,搬进了学区房,还写了一篇《孩子四岁,我们还是搬进了学区房》,这篇文章收到很多读者的留言。
资金有限,我们没有买人大附小的学区房,但是已经尽了最大努力,部分差距,我们努力通过家庭教育帮孩子补齐。
Q:不仅北京,全国的中考录取率都在下降,会降到50%左右,您怎么看?
A:这是事实,中考的政策每隔几年就会变,题目也越来越难。
以北京为例,早几年就是普通中考的模式,后来改革成了考6科。而现在呢,是新中考,要考9科!而且还会有体育、艺术考试。
学生们确实也比较累,以前语数外+选考三门,还是可以应对的。现在九门都要考,这就对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学会管理时间,提高学习效率,还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。
以前我们说高考定终身。但现在的情况是,中考可能就定终身了。
很多孩子连上高中的机会都没有。
【翻妈说】关于教育,这几年也是我反复思考的,我给自己定的原则是:规则之下,寻找最大程度发挥孩子天赋的方式。
大家感兴趣可以查看文章:《打破教育内卷化的魔咒,是时代赋予每个家长的课题》。
Q:我记得我们学习那会儿,很多男生啊,都是初中突然明白过来劲儿,开始发力,然后结果也不错。这种逆袭的情况,现在还有吗?
A:我说实话,很难(梁老师确实总说实话)。现在教育的大环境要求孩子们啊,要一直发力,一直优秀。
你想,等你明白过来劲儿了准备发力了,那些本来就优秀的孩子也一直在发力,除非有格外强大的意志力和方法(这个等下再说),否则确实有难度。
初中的很多学习问题,可以反推到小学阶段,其实有些问题早就出现了苗头,只是我们还没注意到。
【翻妈说】梁老师的这段话可能会给大家一点点压力,其实,梁老师也举了个例子,他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,是很普通的孩子,但是孜孜不倦求学,如今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已经如鱼得水。
教育不是统计学概率,每个孩子都不同,只要开始行动,什么时候都不晚。可参看文章:《承认吧,儿子就是个普通人》。
Q:梁老师,您说的是三年级现象吗?
A:可以这么理解,但实际上还要复杂一些。
我教了20多年书,看过无数孩子,也总结了一些规律。
三年级的确是一个分水岭:有些表现一直挺好的孩子,到了三年级,突然就跟不上了;而有些孩子,之前不起眼,到了三年级,却突然发光发亮,一路优秀下去。
网上都说这是三年级现象,可是啊,这些都是表象,真正的源头还是要追溯到一年级入学时。
之所以三年级才发现,是因为北京的学校(我在人大附小,所以举的例子都是北京的,但是其他地方的家长完全可以参照)在孩子1、2年级时,都是乐考。
就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,让孩子通关得分,没有排名,当然你好我好大家好。
但是到了三年级,各科难度都是跳跃式上升。
语文开始有大量的阅读,对写作也有了要求;
数学从单纯的计算上升到解决问题的能力;开始有了应用题,孩子首先要读懂一长段一长段的题目,才能进入到解题这个层面。
这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。基本功不够扎实的孩子,到了三年级就跟不上了。
什么样的孩子能顺利度过三年级呢?
学习习惯好、阅读理解能力强、数学基础扎实的孩子。
Q:那么作为家长,我们怎么捕捉到一些信号,帮助孩子及时矫正,避免在三年级爆发?
A:现在的教育,的确对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
你想,一个年级20个班级,一个班级40个学生,老师即便殚精竭虑可能也无法覆盖每一个孩子,家长的参与也确实有必要。
刚才我们说的这个三年级现象,因为一二年级乐考,成绩也都一样,很多家长都忽略了。
但其实如果我们足够耐心和细心,是能够发现一些苗头的。
功夫在平时:
✅每天的作业
✅每单元的考试
✅每个月的评价
这些都是学校和孩子释放出来的信号。
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,也要脚踏实地,把眼前的事情做好。
重视细节,也是在帮孩子打基本功。
Q:很多读者问,数学到底怎么启蒙?
A:现在大家都把数学说得比较玄,引入了很多名词:数感、空间、思维等等,这些对孩子来说,是很难理解的。
数学还是要从生活中启蒙,不要把它想得太高深。
比如:
带孩子出去玩,看到数字,就多说一句;
看到广告牌,可以让孩子看看形状,比比大小,建立起概念;
去动物园看动物,慢慢地引入加减法的概念。
Q:小学阶段到底什么更重要:计算还是思维?幼小衔接有没有必要?要学到什么程度?
A:小学阶段,计算是核心,也是重心。
幼小衔接也是有必要的,我说的不是形式,是内容。
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, 要学会以下内容:
✅1. 识字:500到1000不等;
✅2. 计算:50以内加减法要熟练;
✅3. 英语,就不用说了,功夫要下够,没有上限,我就后悔给我儿子启蒙晚了。
关于数学启蒙的路径,我觉得大家不要排斥网上的优质课程和工具,数学跟英语启蒙一样,任何成长都是要有载体的,一些好的书、好的课可以帮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。
但是要学会筛选,好好利用。
Q:您带过的孩子那么多,有没有逆袭的?以及,这些孩子有什么特点?
A:有啊,肯定有,就像我前面说的,学习习惯好的孩子,语文和英语功底好,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孩子,数学基础扎实的孩子,一二年级不显眼,但是越到后面劲儿越大。
其实还有一件事情,比较重要。
就是能“进生活”的孩子,在很多方面表现都很优秀。
我举个例子:
有一年考试,学校考了一道关于计算的题目,我记得题目是这样的:
可回收垃圾桶里有X件可回收垃圾,X件不可回收垃圾;
不可回收垃圾桶里有X件可回收垃圾,X件不可回收垃圾。
请问,共有几件可回收垃圾,几件不可回收垃圾?
很多孩子都答错了,这道题在大人看来不难,但是孩子就不理解。
这里面就有关于生活常识的“信息偏差”: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垃圾,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。这些概念超过了孩子们的认知范围,怎么答?
后来我知道,这道题是从7年级孩子的考试题中改编的,只是把数字改得简单了点,7年级的孩子能理解可回收垃圾,小孩子是不懂的,这就是问题。
但是这就是现实,越来越多的题目都把包裹在了生活的信息中,孩子首先要能理解这些信息,然后才能进入到解题的环节。
所以,刷题是可以的,但是不要忘了:
带孩子进生活,多观察、多理解、多积累、多思考,才能理解题目背后真正的意义。
干货一写就收不住,今天先到这里,留给大家慢慢消化,相信一定有所启发。
还有很多问题,留待下次分享,大家有问题记得留言给我,我收集好,下次一并分享。
12
写在最后:
其实聊到最后,我跟梁老师不约而同都说到一个话题:
未来,孩子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?
我们达成一致的是:未来,是属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。
学习能力强,首先要学会分辩信息,筛选信息,能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抽取最核心的部分。
而这,也是我最想跟大家说的。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大家获取信息的来源有太多了,真真假假难辨是非,但是我在开这个公号的时候,就要求自己:
一定要把最真实的信息、最能实操的信息分享给大家,不博眼球不造焦虑。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2021年,我有很多新的计划,像今天这样分享名师经验就是其中之一,之后还会有很多优质资源要跟大家见面。
为了这些新的计划能够更好落地,咱们公号要迁移了。大家也会随着我搬到新家,咱们继续同行!
绝大部分的朋友都会自动关注新账号,不需要其他操作。
但是也难免会有一少部分好友失联。
接下来的一周,如果大家看不到我的文章了,请大家一定一定要在公众号里搜“翻译官妈妈”,重新加上星标,这样就不会错过以后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优质资源和实操方法啦!
✅温馨提醒一下:新年礼物第二波要送出了,在今天文章的次条,优质的中英文绘本在等大家哈!今天预计100位幸运读者能领取奖品!
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:
接下来的一周,一定每天都来看看,不要失联!
好不容易才遇见,怎能轻易说再见?
我带着礼物在次条等大家!
[周五我还给大家准备了口令红包,先到先得。如果没收到推文,请一定搜索“翻译官妈妈”重新加星标。]
Yours, 翻译官妈妈~
这是翻译官妈妈第342篇原创文章,扫描下方二维码围观令人沸腾的同传经历和令人深思的育儿理念。
分享、点赞或在看,和更多读者一起关注翻译官妈妈这个宝藏公众号。
每一篇都值得回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