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收到搜狐教育的邀请去录一期节目,和中国教育界著名专家一起,聊聊校外培训和减负这件事。
现在都讲减负,其实我以前也总讲减负:在时间管理上,首先要学会做减法,而不是忙着做加法。
3-18岁,课外班是孩子时间管理的重头戏,我们也是要先做减法的。
只不过,要减轻孩子的负担而不是减少孩子的实力,那家长在课外班规划和取舍上,就得更有策略和智慧。
我不喜欢空谈理念,口号喊喊很容易,但再好听也抵不过一个实用有效的方法。
今天,我就和大家分享,一个我的课外班管理独家方法,让孩子减负却不减分。
大家都知道时间管理有四象限法,其实课外班规划也可以做出四象限来。
一般人认为,课外班分为两种:
一类是学科补习班,比如学而思培优的语数英; 另一类是非学科兴趣班,比如乐器球类画画——当然,说非学科也不是很精准,毕竟校内也学音体美,准确地讲,应该叫非基础学科兴趣班,不过就姑且简称非学科兴趣班吧,大家明白就好。
其实,重新排列组合下,还存在两种课外班:
一类是学科兴趣班,包括但不限于: ◆学龄前语数英启蒙AI课,比如我推荐过的小猴; ◆大语文类课程,比如名著阅读、古诗词赏析或写作训练营; ◆花生和同学选修过的物理探究、(数学)密码设计和解密、科学实验等; ◆花生学校组织过的面面观考察(比如历史、地理、生物等)。 另一类是非学科补习班: ◆非学科补习班,是以发展特长为目的课外班,顺便也可用于考级和升学。
我画了个象限图,是这样的:
那应该如何科学规划呢?
学科为重,非学科精选,兴趣提升,补习减少。
也就是说,我们要减负的,是学科补习班和非学科兴趣班;学科兴趣班,则是要重点加强的,保量更重质;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再考虑非学科补习班。
我先讲讲学科为重,非学科精选。
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,但素质教育的定义并不清晰,其实,素质不等于音体美,应试也不等于语数英。
其实,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,语数英就是素质教育,再加上身体好——不强求体育好。
一个人不会弹钢琴,不会画画,跑步有点慢,没人会说他素质差。但是一个人写字都是错别字,说话欠通顺表达不清,思路混乱逻辑奇葩,就会有人说,唉,这人素质好像不高呀。
其中思路混乱、不讲逻辑和数学有关,和语文也有关,错别字和不通顺都是语文问题。语文才是日常要用到的素质,数学思维则能让人能理清思路。
如果一个人英语好,国际交流自己上,原版书看大部头,大家肯定也会夸赞,这人素质高。
语数英特别是语文,才是我们天天用得上的素质,音乐美术体育项目,那只是锦上添花的素质。
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,基础学科和非基础学科一起抓固然好,但是甘蔗哪有两头甜,如果需要重点照顾语数英的素质教育,那么音体美的素质教育虽然要兼顾,但是不用非得上课外班,毕竟,跑步、游泳、打球、画画什么的自己也可以玩起来。
(寒假期间,花生、布丁和外公一起在打篮球)
接下去再讲讲兴趣提升,补习减少。
经常有妈妈问我,花生上什么课外班,物理、历史、地理上课外班吗?
这些学科他都没上过课外班(除了小中考前上了个学而思地理创新班满分集训营),奇怪的是,这些学科却是他学得最好的。
我就在想,难道花生语数英课外班都白上了吗?也不是,主要原因是,在所有学科里,他对物理、历史和地理最有兴趣,不上补习班也学得很好。
历史和地理他主要靠阅读,课外书看得比我还多还深,学习之余,他还习惯拿本地图册翻翻,作为放松的手段。
物理情况有点不同,花生是上过课外班的。初二才开始有物理课,他在初一时,上了一个学而思的科学兴趣线下班——主要是物理。他上得津津有味,还被老师请上台做小老师,给大家讲讲他擅长的子弹运动轨迹。
(花生在学而思科学课上做“小老师”)
除了这个课外班,他初一时还在学校选修了一门兴趣课,叫做物理探究,是跟着海淀学科带头人做实验,也是很有意思。
这样到了初二正式开课,他什么课外补习班都没上,但因为前面播下的种子,物理倒也学得不错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如果提前培养孩子对基础学科的兴趣,的确能帮孩子减负——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乐趣,孩子自己愿意多学、学好,就不用再上补习班了!
(我以前发过语数英学而思三创牛娃柚子的日程表,课外班看起来有点多,其实她自己很喜欢语数英,特别是数学,所以上课外班和思维训练就是她的娱乐,不觉得是负担反而甘之若饴)
也就是,学科兴趣班是最关键的!而且,增强第一象限也有助于减少第二象限。
不管是学校教父母教还是课外班上学,我们的教育,都需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,那么我再多说说,兴趣是哪里来的?
1
先天
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,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,但是具体到哪门学科,哪个项目,还是有先天的倾向的。
这个先天因素就很难控制,家长要做的是:观察并发掘孩子天生的兴趣点,顺势而为。
2
自信
孩子会对自己有信心的学科或项目更有兴趣。
那自信来自哪里?
✦第一是适度的熟悉:
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孩子会更有自信,而不是一无所知的东东。
所以,在上学前,提前启蒙一些语数英学科知识,以兴趣为导向,是可以让孩子有自信的。这就像去博物馆,提前做点功课,比起完全陌生,会让人更有兴趣。
✦第二是外界的肯定:
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,好孩子是被鼓励出来的,不是被批评出来的。
✦第三是擅长:
对自己擅长的东西,孩子会更有信心。
擅长有两个途径,第一是先天的,特别是艺体方面,天赋还是很重要。
第二是后天训练,即使是艺体,即使天赋普通,但通过刻意练习,还是能大大提升的。花生的不少同学,即使原先体育基础很差甚至不及格,通过这一年的锻炼和练习,在体育中考模拟中,像长跑、实心球、引体向上等项目也可以接近甚至达到满分了。
所以,如果孩子在某些学科上确实存在短板,该补还是要补的。让孩子变得更擅长,能够大大提升孩子的信心和兴趣。
3
启蒙
兴趣也是能通过启蒙获得的,课外班一开始就选择好的老师或好的品牌非常重要,可以让孩子更有兴趣,而不是减少兴趣。
(学而思小猴启蒙思维课的教具,我觉得好好玩,孩子也一样,会觉得数学有意思)
4
深入
孩子对某些学科感兴趣,可能只是假喜欢,就像叶公好龙,一旦遇上辛苦和困难就不喜欢了。只有付出了辛苦克服了困难还能继续深入的,这才是真爱。
不管是基础学科还是非基础学科,一旦决定开始,家长还是要引导和鼓励孩子深入和攻坚,持续精进。(除非是真的不适合不喜欢的)。
最后总结下,家长如何利用四象限来为孩子真正减负?
普娃和牛娃不是固定的,是会转化的。通过选择优质资源和科学方法来“高配”,提升孩子兴趣,普娃也能变牛娃。小娃需要多启蒙——激发兴趣,增加可控感和自信心;大娃需要多精进——让自己变得更擅长。
第一象限做得好,也能大大降低第二象限的必要性。
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,查漏补缺,及时跟上。只是,即使成绩不好也不一定要报班,什么情况要报班,什么情况不需要,也是有学问的,可看《有了这套课外班策略,帮家长避开90%的坑》。
补习班和兴趣班也不是固定的,喜欢学,善于学,那课外班就都成了兴趣班。
这是少数孩子的舞台,能训练出特长需要一定的天赋,也需要充分的投入,不管是金钱、精力还是时间。不过呢,真有天赋和资源,也千万别浪费。
这里是家长特别容易入的坑—— 孩子对什么都有兴趣,是不是每个都要试一下?我觉得除了土豪或者不在意试错成本能够托底的家庭,一般的家庭还是要谨慎为之,学会精简。
衡量标准通常是:孩子是不是喜欢?是不是擅长(要通过观察和迁移)?家庭资源是不是匹配?与其什么都是蜻蜓点水,不如精选一两样深耕下去,倒有可能真发展成热爱和特长。
我们不仅需要努力,更需要高效的努力,用心做好课外班规划,减负和成长才能两不误。
花生妈的小纸条
更多文章,请长按二维码
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“在看”
我都会很开心,感恩有你!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海淀花生妈):我的课外班规划独家秘方,帮孩子减负不减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