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就来满足你们!我从安德鲁几个月开始带他亲子阅读,到现在有四年的时间了。
书越读越多,技巧却是个化繁为简的过程。
所以,今天你们让我回答:你亲子阅读的技巧到底是什么?我的答案只剩下一条,那就是:
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虚无?别着急,我结合着三个常见问题来帮大家解读一下。
最开始做亲子阅读的时候,总会有一种很神圣的感觉,觉得:“我必须要一炮打响,让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”;
“我得让娃汲取足够的知识,所有的题材他都得爱”;
“我每天都要亲子阅读半个小时以上,我一年要读多少多少本书。”
可是当老母的,很容易产生执念,尤其当娃没有按照你的想法行动时,执念就会越来越深。落到阅读上,这种执念可能就会影响到你对阅读的情感,让阅读变成任务,变成压力。
所以,我说“家长自己心理不设限”,就是让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放下这些包袱,不要去想“量”,不要去想记住多少知识点,就是享受当前的这本书,把感情倾注到书里,发自内心的去热爱,去感染娃,跟娃一起沉浸在阅读的过程中。
比如,读一本故事书的时候,没有感情的读法,是苍白的,是没有语音语调转换的。
而有感情的读法,你的声音会有起伏,你会在感情浓烈的时候停顿或者读的速度慢下来,你会在欢快的场景中加快语速,甚至不自觉的加入一些自己配的背景音,所有的这些都会让故事活起来,也就是勾引娃最简单的方法。
之前介绍过的《陀螺》,我读的时候就很哽咽,有些老母觉得这样会让娃很伤感,可是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情感传达方式。
娃应该懂快乐开心,同样也应该懂思念悲伤,他能感知的情绪越多,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越轻松。
而语音语调的转换,有些老母觉得很难,觉得自己也不懂朗诵。其实,很简单,你对这个故事有感知,你就会随着自己的情绪,自然的去升调和降调。
“爷爷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”,这里就会升调,情绪上扬的感觉。
“小羽用力点头,不敢开口,怕一说话就会哭出来”,这里就会降调,语速放慢,伤感的感觉。
再比如读一本科普书的时候,如果你自己都支棱不起来兴趣,觉得是一种煎熬,只是想把知识灌到娃的脑袋里,那一定是非常枯燥的。
但如果你自己是饱含兴趣的,你会忍不住用各种手势;在遇到不懂的词汇时,很有兴致的带着娃去查其他资料;当娃理解不了的时候,会结合家里玩具,联系生活实际帮他去理解。
昨天给安德鲁读蒸汽火车运动的过程,说到热管子把水加热,水蒸发成水蒸汽,我就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,再做出上升的手势。
之后问他:“咱们家水烧开的时候,或者做饭煮东西的时候,你看见过什么?”他说:“水蒸气,白白的。”我说:“那就是跟这个一样的东西。”让他把没见过的东西跟见过的联系在一起,他就好理解了。
等讲到蒸汽把活塞推来推去带动轮子转动,我就把他推来推去,让他感受到力。如果再细致一点,还可以用乐高做出一个类似的装置,让娃更实在的去操作。
今天群里一位妈妈分享,她给娃讲三十六计,孩子一脸懵。后来,她就让娃用恐龙军团打汽车人,把家里玩具都发动起来,娃也理解了,玩的还贼开心。
如果你自己是充满热情的,那读书就绝不仅仅是呆板的读书,它可以是一场非常享受的遨游。
我在最开始亲子阅读的时候,也纠结过精读的问题,觉得应该把一本书读厚,像高中做阅读理解一样,挖出每一个细节,每一个情绪背后的原因……
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的感受是:把一本书读好读深,最舒服的方法不是我去主导,而是娃去主导。
比如,观察画面。在初期,他很小的时候,我会帮他指指点点,看图说话。
当发现他已经掌握了技能,在我读的过程中眼睛各种扫射画面之后,我就放手了,改成他帮我指点各种细节,很多细节真的是我都没关注到的,我就发出惊奇的赞叹,这时候他就特别有成就感,也更仔细的去观察。
而有时候读到画面特别复杂的某页,我就会停顿下来,我们两个人一起去观察,去说画面里有趣的地方。
这是吉竹伸介的一本,他的书脑洞都很大,这页就说了一个苹果可能去过的地方,画面信息量很大。
读到这,我就停下来,和安德鲁一张一张的看画面,互相说某幅图的苹果都在干嘛,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。
“这个苹果在这里见证了宇宙大爆炸,地球的最初到处都是火山,慢慢出现了生物……”
“这不是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么,他们在哪里来着,对,埃及。”
“这个苹果砸中了牛顿的脑袋,牛顿想出了万有引力。”
娃小的时候,是不会向我们提问的,我们提问的时候,他可能也没什么反应。一个是积累的不够多,一个是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强。这种时候,如果还要死乞白赖的追着问,就过犹不及了。
因为会破坏娃阅读的兴致,人家一个不高兴,可能直接爬走了,还不如按部就班的读。
而当娃大了之后,十万个为什么真的拦都拦不住,尤其当读的知识越来越多,内容有了交叉,他脑子里的东西越来越丰富,而他可以说的东西也必然越来越多。这时候,你就顺着他的问题,适当拓展,加强理解就可以了。
读到橡树,他说:“这个叶子好像变形虫,下次碰到这个树,我肯定认识,因为它很粗。”
我说:“粗的不一定都是橡树啊,我们之前看过的榕树,就是那个很多须子垂下来扎到地里那个,也很粗啊,你不能靠粗细去判断。”
我说:“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,说的就是它,过一阵就要飘柳絮杨絮了。咱们晚上在地上捡那个毛毛虫样的,就是杨树上掉下来的。我查查那是个啥玩意,哦,是杨树的花冠,杨树秋天长出来它,就像穿毛衣一样,把芽保护住,等到春天芽拱出来了,毛衣就脱掉了,就是这个“毛毛虫。”
读到枫树,他就又想起来:“加拿大枫树很多,国旗上就有这个叶子。”
就像平时聊天一样,他说到哪我就跟到哪,他也舒服,我也轻松。
但这一条,我必须说一个前提,适合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亲子阅读经历的娃和妈。
但当你给娃的书越读越多,题材画风不设限,会让你突破自己选书的舒适区,给娃和你自己更多的变化,更多的刺激。
而内容深度不设限,会让你挖掘到娃的潜力,不要总想着”我觉得这个内容,娃还不能理解“,有时候不试一试,就无法收获惊喜和额外的兴趣。
而读的过程中,或者读完之后合上书,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解释,用更通俗的语言,去帮助娃理解,不管是情感上,还是知识上。
昨天给安德鲁讲了一本叫《鸽子的天使》,获了凯迪克奖的一本。而凯迪克奖的作品一般都是有深意的,读完之后我觉得他可能没理解到位。于是,合上书,我把几个点简单的复盘了一下。
“那个老爷爷和鸽子就像你和你的朋友一样,当你和朋友感情非常亲密的时候,你是不是会想着保护他们。这也就是为什么,老爷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给鸽子建造了一个安全的,永恒的巢穴,他希望鸽子在没有他的时候也能平安,有一个家。”
“老爷爷非常棒对不对,他身体越来越虚弱了,却一刻也没有放弃,坚持把教堂翻新的工作做完,因为他很喜欢,也觉得是自己的责任。所以,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,也要坚持下去,不要有点困难就放弃了,我们都要向老爷爷学习。”
再说一个安德鲁小时候的例子,给他讲法布尔昆虫记的时候,虽然这套书是绘本形式的,但那个时候他才不到三岁,不管从内容还是字量都感觉是超出他能力的。
但是一试着讲起来,因为怕他拒绝,我讲的十分卖力,各种比划手势,加音效,还用夏天出去抓虫勾引他,没想到他听的津津有味。
所以,任何题材,读之前都不要先在自己心里设限,害怕娃不喜欢,害怕娃听不懂。应该大胆的去尝试,充满热情的去讲,不懂的地方给他解释清楚,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娃的认知水平。
有一句俗话:书读的不多但想的太多,烦恼都是这么来的。我们老母要做的应该是把这句话反过来:
想太多方法,太多规则,太多目的,就会忘了初心。
初心是啥,就是简简单单的让娃爱上阅读,从书里看到更大的世界。
所以,亲子阅读多年后,我的技巧只剩下了一条:不设限。给自己自由,给娃自由,我们都尽情的去享受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