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默认

什么样的家庭,能养出牛娃和学霸?

这两天陆续又有很多新朋友关注我,欢迎大家。

大家的留言,我每一条都有看,虽然因为数量太多,只能简单回复,但大家问的问题,我都记在心里了,近期也会针对比较共性的问题写文章解答。

比如大家问得较多的:

如何给孩子做数学启蒙?

孩子的专注力怎么培养?

如何打破孩子的舒适圈,让孩子更上层楼?

还有很多人问,孩子如果选择美术道路,让我指点一下路径。

还有更具体的问题,比如让我推荐一些课程机构或教辅材料,甚至推荐画画老师。

……

提起这些问题,我都有很多话可以讲,我会在后面的推文中陆续讲到。大家要是有其他问题,也欢迎在文章留言中和我讨论。因为我发现,给公众号后台发的私信,过了48小时就回复不了了,所以看来还是留言更好一些。

另外,大家别嫌我啰嗦,还是要提醒大家星标一下,这样才不会错过我发的文章。如果觉得梁老师写的还不错,也欢迎转发给更多需要的家长朋友。

今天聊的这个话题,也是我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无意中聊出来的。

20多年前,在我还没去附小的时候,我在北京另一个区教学。那个区在20多年前,算得上是郊区的郊区了,学校里有不少学生,是打工子弟。他们的父母,大部分是周边开小饭店、做小买卖的。但我会发现一个现象,就是打工子弟,通常比本地孩子,更优秀一些。

15年前,刚去附小的时候,班级里有很多教职工子弟,我又会发现,这些教职工的孩子,普遍比周围居民的孩子,会更优秀一些。

再后来,尤其是近些年尤为明显,班级里很多孩子,父母都是“考一代”。因为人大附小在海淀区,汇集了一大批从全国各地考到北京高校,最终又落户海淀的精英。我们通常称之为“新北京人”,这些新北京人二代,又会比教职工子弟表现得更突出一些。

朋友对我观察到的这个现象,特别感兴趣,希望我详细来讲讲,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。

去对比不同孩子,肯定不是为了区别对待,或者下什么定论,因为既然是现象,就一定有普遍,有个别。

那我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?还是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共性,对我们教育自家孩子有启发。

和家长聊天的时候,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说,这孩子太不省心了,一点都不像我小时候,我那时候没人管我,我……

一句话就是“这个孩子怎么没随我呢”。

我开玩笑就说生个孩子就像抽签,你要是抽个上上签,活该你省心,这是你修来的福气。如果你抽了个下签,就有的受了。这样没抽到上签,孩子的状态不能让家长满意的情况每年班里都会有,必须要承认孩子天赋的随机性,即使同一个家庭,老大老二差异很大也是常见的。但多数的情况依然是优秀的父母,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普遍优秀。

前面也讲了,我25年教龄的前十年,在农村小学。那个时候面对的学生主要有村里的孩子,父一辈子一辈的本地居民,还有就是少部分外省市来京务工的子弟。那时候还没出现打工子弟学校,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也不需要五证之类的文件,就能借读本地公办小学,一年收240元,后来是480元的借读费。

那时候我发现,借读生的成绩一般都优于本地的孩子,其中有一个女孩我印象很深,用现在的话说,她是班里的学霸。各科成绩都很好,也非常懂事。她父母在家发豆芽菜,拿到市场卖,很辛苦。有一天我下班从学校出来,正好遇到她自己在街上玩呢,我就问她,你怎么没回家啊?她说,爸妈在市场卖菜呢,回家晚,玩会儿再回家做饭。

第二天我就把这个事和同事们说了,我说这个孩子家庭情况这样,爸妈肯定顾不上她的学习,人家怎么成绩还这么好呢?同事们纷纷说自己班里也有这样的学生。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,我们一起分析认为,这些外省市来北京务工的人,虽然文化水平不高,收入也比较低,但这样能从老家跑到北京找工作,肯定是敢想敢拼的人,在老家肯定是同龄人里优秀的,只是受制于自己所处的环境,没有得到更多机会罢了。

后来这个孩子读初中依然是班里的学霸,再后来由于不能在北京中考,回老家了,就没了音讯。

过了几年,外省市来京务工的人越来越多,借读生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本地生人数,这个现象就不明显了。

2005年我到人大附小,学生来源就更复杂了,普遍讲新北京人家庭的孩子优秀的多。这些家长来自全国各地,在北京上大学读研读博,进而在北京安家立业,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有一番作为,很多是行业的佼佼者。

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家长,他们自己是学出来的,知识改变的命运。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,要求一般也很高,希望孩子能像自己一样,努力拼搏,未来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,一代要比一代强。用现在的话说,这些孩子可以称为“考二代”。这些孩子天然素质好,早教也普遍到位。

教职工子弟一般情况也比较好,处于中上等。不管是小学、中学、大学的子弟都是这样。家长毕竟在教育口里,常年和学生、学校打交道,工作和生活都是研究怎么教育孩子,对自己家孩子的教育一般也都比较在意,也有一定的规划。

通过之上的观察我发现,父母是精英的孩子容易是牛娃,不论是绝对精英还是相对精英。就像我印象里,那些来京务工的学生家长,他们在老家同龄人的圈子里,也是属于相对精英的。

我之前因为工作关系,还接触过一个北大的学生,待人接物非常大方得体,一看就是有非常好的家庭教育。一了解才知道,他来自于一个农村家庭,父母都是非常朴实的农民,也并没有多高学历光环。但是在他们村,他的父母非常受人尊敬,受人信任。所以可见,精英和优秀,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,也和学历并不完全相关。

还有什么样的家庭,容易出牛娃呢?父母懂教育关注孩子教育的家庭容易出牛娃。本地土著家的孩子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,只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,土著人口倒成了少数派。

记得一次培训的时候,一位家教专家讲,好的家庭造就好的学生,那什么是好的家庭呢?

“不缺爱,不缺规矩,不缺钱”。

现在有缺爱的家庭吗?有,但是太少了。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娃,多的两三个娃,不管是几个娃,我相信做父母的绝不会厚此薄彼,让家庭的爱缺少或失衡。只是有的“爱”,可能并不是孩子最想要的,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展开再聊。现在大多数家庭爱的问题不是缺乏而是泛滥,这就要和第二条结合着解读了。

“不缺规矩”,爱泛滥就容易缺规矩。定规矩立规则,本质上是对孩子习惯的培养,之前我说过“训练不是教育,但教育离不开训练”。从小对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养成,这样的孩子北京话讲有家教,行得正作得端,上学之后更容易变学霸。

“不缺钱”,缺钱不缺钱每个人理解不同,也比较敏感。我认为如果能给孩子提供经济安全感,就是不缺钱了。孩子需要买什么书,报什么课,培养什么兴趣,不会因为钱而做不到,这就是不缺钱了。这三点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爱和规矩。

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延续家庭家族传统,再有所突破,更上层楼。那我们就要反思一下,我们是不是给了孩子一个好的家庭呢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让孩子在自己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发展,这就是成功的教育。我不宣传鸡娃,但我觉得适当的鸡一下,尝试一下孩子的上限,也是好事。

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,是我们做父母最该做的,这其中,当然也包括家长自我提升。

关于今天的文章内容,欢迎大家留言和我讨论,如果能点点在看点赞,并且转发出去,那就更好了。还是那句话,梁老师就在身边,欢迎和我聊聊天。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