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计算题,一开始不好好做,沙拉说他几句,哭唧唧的做了一半,突然嚎啕大哭起来,一直嚷嚷“再也不做了,再也不学了!”
沙拉说:“别人不知道的,还以为我给孩子加了多少功课,可这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呀,别的习题我都还没拿出来呢。”
“本来想拍桌子骂人了,但是看到土豆哭得是真心委屈,真不知道一时间怎么办了!”
听到沙拉这么说,我觉得这一幕怎么是曾相识呢?
之前暖暖也是不想做题,不想学数学了,我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分享。
今天把这篇两年前的旧文找出来,再分享一次,给沙拉,也分享给有类似苦恼的家长们。
不想做题的暖暖
前天我回家的时候,暖暖正在做数学速算。
一见到我回来,就嘟着嘴对我说:“妈妈,我不想做这个了。”
暖姥姥有点生气的说:“这是你今天的作业!你妈妈回来就可以不做了吗?!”
我走过去看了一下暖暖的习题,前面几页是100以内的加法,看姥姥的批改,应该是做得很顺利,基本都是90多分、100分,计时也很快。
但是后面这两页减法,基本都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做完,所以得分就很低,特别是正在做的这一页,得分只有50多分,没有及格。
其实一看就知道,应该是平常加法练习得不错,减法练习不够,不熟练,一有时间限制就显得比较慌,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不说,还错得多。
暖姥姥在一旁说:“这孩子,一遇到困难就放弃,以后怎么办啊?难事还多着呢!”
暖暖委屈得快要哭了:“可是我觉得我做不好,得分那么低,我真的不想做了。”
我看暖暖的样子大概是真的特别挫败,整个情绪特别低落,完全看不到平常对数学感兴趣的样子。
著名的心理学实验
其实,我完全能够理解暖暖的心情,别说孩子了,连大人一而再再而三的遇到挫败,也会觉得没有信心,想要回避难题。
儿童心理学实验者们做过一个实验,叫视觉悬崖 (Visual Cliff),他们设计了一个高台,用不同的图案构造,中间加上一块玻璃板,形成一种“视觉悬崖”的错觉。
实验员邀请了一些还不会走路的孩子,让孩子趴在玻璃板的一端,让妈妈站在对面。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在玻璃板的前面停下来,不敢向前。
不过很有意思的是,当对面的妈妈展露出高兴或鼓励的表情,有一部分孩子,还是会选择爬过去。
当然,一开始,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婴儿深度视觉而设计的,但我觉得它同样能说明,在孩子遇到困难时,家长的反馈更重要。
我看到暖暖沮丧的样子,把她搂到怀里说:“嗯,得分这么低,你觉得很难过对不对?”
暖暖说:“是啊,之前我都是九十几分,我不想得这么低的分数,我觉得好难啊。“
“其实,妈妈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。你看,妈妈每天写公号文章,也会收到很多人的提问,有些问题对我来说真的不容易,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,可是我又不想让喜欢我的读者失望。”
“那怎么办呢?”
“嗯,我觉得遇到困难没什么,我可以想办法解决啊。我会去看书、学习,去查很多文献资料,也会请教专业的教授、医生,请他们帮助我。妈妈有时候晚上查资料查到深夜,虽然很累,但看到我的读者有收获,就特别有动力。”
“还有妈妈最开始写文章的时候也特别慢,一篇文章要写好久才能写得好,但我坚持每天写,每天学习。练习多了,很多知识都在脑子里快速闪过,我写文章的速度也快了很多。我觉得啊,遇到困难就去面对它、解决它,会让我变得更厉害呢!我喜欢战胜困难的那种感觉,特别快乐。”
我又拿出题目,说“当然,暖暖你看,这里面很多题目你其实都会做,对吗?只是因为速度慢了些,所以才得分低。”
暖暖点点头,若有所思,然后说:“嗯,我其实都会的,但就是怎么也做不快。”
我问:“那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做题速度呢?”
暖暖说:“我也可以多练习,就像妈妈一样,多练习就可以变得厉害了。”
“嗯,这个方法不错,那咱们试试吧。”
人都是天生畏难的,趋利避害,保护自己是一种天性,所以当孩子想要回避困难,放弃努力的时候,我觉得接纳孩子的畏难情绪,可能比一开始就让孩子去直面困难,克服困难更能帮孩子战胜心里的那个结。
分解目标
关于畏难这件事,我在四周年的分享会上还聊起过暖暖弹钢琴的事。
一开始暖暖想要学琴,源于我带她去听了一场马克西姆的演奏会,马克西姆的手指行云流水般跳跃在琴键上的一幕深深地吸引了暖暖。暖暖说:“妈妈,这位叔叔弹得好好啊,我也想学钢琴。”
于是,暖暖开始了她的钢琴之旅。
但暖暖的新鲜劲儿也就持续了一个月,有一天她跟我说:妈妈,我不想练了,我觉得我弹不好,我再练一年也不能像叔叔那样。我当时无奈的笑了笑,告诉暖暖:要到那个程度,可不是一两年的事,那是要付出十年二十年的努力,才有可能达到的程度。暖暖一听,连忙说:“太久了吧!妈妈,我不练了。”
我意识到大概是太远的目标把暖暖吓到了,让她觉得练钢琴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于是我说:“那这样,你们学校马上要汇报演出了,我们去参加完你再做决定吧。”
那天学校汇报演出,表演的都是8-12岁的孩子,其中有弹得特别好的,也有弹的一般的,但暖暖全没有了印象,让她印象深刻的是,一个小姐姐穿着漂亮的公主裙,坐在三角钢琴前优雅的弹琴,她对我说:“妈妈,我觉得这个姐姐好像公主啊!”
于是,我俩商量着,把练习二十年成为马克西姆的计划,变成了下次汇报演出她也要像公主一样为大家表演的目标,就这样,暖暖又坚持了半年。
终于等到暖暖汇报演出了,我正式的给她穿上了公主裙。暖暖在台上弹了一首虫儿飞。曲子虽然很简单,但当曲毕,台下的人都为她站立鼓掌的时候,我看到暖暖的双眼闪闪发光。回来的时候她说:“妈妈,我想下次再弹一首别的曲子,更好听的。”从那个时候,暖暖就再也没说过她不弹琴了。
怎么做呢
什么是难?
刚开始学步的孩子,会觉得走路很难;刚开始学加法的孩子,会觉得进位计算很难;刚开始做初级应用题的孩子,会觉得需要绕两三个弯的题目很难……
其实,不仅仅是孩子,包括大人都会把自己搞不定的事情称之为“难”,但其实我个人觉得难分为三种:
1. 不熟悉、不习惯,以致总是失败
2. 目标不具体,觉得遥不可及
3. 超出了认知阶段,真的很难
当孩子遇到困难,可以先了解这个困难对孩子是不是真的难。有的困难是可以战胜的,但有的困难,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确实太难了。
比如说3岁的孩子,刚认识数字,认知水平还处在前运算阶段,还不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,就要她学习减法,明显是超出孩子能力范围之外了。
在心理学上有个“最近发展区”的概念,学习的最佳期限,必须以生理成熟为前提,又要走在心理机能成熟的前面。给孩子的任务难度,可以超出本身水平之上一点,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,也就是“跳一跳”能够到的,难度太高,反而会让孩子丧失自信。
而像暖暖这样的情况,大概就属于不熟悉或者目标不具体造成的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。当孩子说出“太难了,我不想学了”的问题时,我建议你这样做:
可以把目标拆得更小一点,甚至当下的目标跟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一致也无妨,坚持比阶段性的成果更重要。当孩子跨越了当下的困难,收获到了因克服困难得来的快乐,也许学习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乐趣。
孩子的成长,就像题目的难度一样,是循序渐进的。
没有人一生中不会遇到过难事,很多人都是来来回回,踌躇徘徊好久,才能鼓起勇气去冲破难关。
问题在哪里,答案就在哪里。
所以别再给孩子贴上“容易放弃”的标签,跟孩子一起接纳困难,陪伴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,相信当孩子拥有了自主权和足够的自信,当他相信自己可以有能力做很多事的时候,那些畏难情绪也就不翼而飞了。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暖暖妈爱分享):“能不能不学这个了?”比起让孩子克服困难,先做这件事更重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