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概上上周吧,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一出来,教育博主们纷纷抛出自己的解读。
熟悉我的仙女应该都了解,我的反射弧比较长,热点不出意外都是追不上的。等我想起来要追了,人家跑的屁股烟儿都看不见了。
这时候我就开始纠结:写,还是不写呢,都凉透了,还写么?!大部分时候,我就不写了。
但这次,我打算聊十块钱儿的。
针对这个纲要,还有最近沸沸扬扬的上海升学改革,跟大家分享一下,我从里面品到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。
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节选:
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,坚持立德树人,增强学生文明素养、社会责任意识、实践本领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,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,发展素质教育,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、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。
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节选:
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,坚持立德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围绕学生品德发展、学业发展、身心发展、审美素养、劳动与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重点评价,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
其实,这两个词,说出来真的不新鲜。回想一下,我们自己小时候握着小拳头喊的口号,基本也是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”。
那为什么还要当个重点被我拎出来了呢?因为,我觉得,这一代娃更有机会实现这个目标。
第一,时代强了。跟我们小时候相比,现在这个时代才算是真正被科技统领的时代,无数好资源环绕身边,唾手可得;
第二,爹妈强了。没错,就是夸我们自己呢!现在家长对娃教育的重视程度和研究程度,跟从前不可同日而语。起步早,资源好,家长助攻的努力,娃能收获的必然比我们那时候的多。
除此之外,我觉得这里面还透露出了几点教育方向上的提醒。
我解码成大白话,大概是这样的:
1、光盯着课本上那点东西不行啦,要打开视野,多汲取知识。
2、光会考试不行啦,不能天天纸上谈兵,你得学以致用,把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。
3、光会学习也不行啦,你得有完备的、独立的、健康的人格,有自己的兴趣爱好。
把这三句大白话对应到娃身上,教育的整体思路也很清晰了:
从功利的角度说,考试的阅读量越来越大,如何提升阅读速度呢?平时要多读,读的多了,速度才能上来。
同时,考试中的知识面涉及的越来越广阔,如何避免临时抱佛脚都不知道抱哪只呢?还是平时要多读,通过点滴积累让知识结成一张网,肯定比考啥补啥,考啥学啥,来的更轻松,有趣,自如。
从非功利的角度说,未来世界科技占比会越来越大,让娃从小多读科普,从阅读中收获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,在我看来,是他们通向未来世界最有力的武器。
再说,现在的好书这么多,基本是最低成本让娃看世界的方式了,干嘛不读呢?
所以,多阅读总是没错的,中文英文,科普非科普,一个都不能少。
只会做题不会用,大概是我们这代人的通病。而到娃这一代,肯定是要有所改变的。
目前我能做的,一个是增强娃的动手能力,包括多玩玩具,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,不代劳。
另一个是给娃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,这一点我在玩中学那篇也提到过(玩中学还是刷题,怎么选?)。很多知识和规律,相比直接告诉娃正确答案,不如通过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。这样获取的知识,更容易被吸收和应用。
欲成才先成人。对应到安德鲁这个年龄,我希望他能够越来越有自主性,对生活充满热情,能够跟别人合作、分享,乐于帮助;我也会欣赏和尊重他的特质,让他保有自己的个性。
这个话题要聊起来就有点多了,我捋一捋,咱们单开一篇再聊。
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节选:
发挥在线教育优势,完善终身学习体系,建设学习型社会。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,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,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。
习大大发言节选:
教育,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,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。分数是一时之得,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。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,那是不合格的。
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,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呢?
大概就是:只把学科当学科,很难把学科当作有用的工具,有趣的东西。而一提到学习,本能反射出来的是压力,排斥,不开心。
从我自己来说,似乎是当了妈,开始鸡娃之后,反而对很多学科产生了兴趣。
比如,我小时候不喜欢历史,或者准确来说,是没有想过要对历史产生情感,只是在考试前机械的背上几天,考了个好成绩,瞬间再忘掉。循环往复,就没细咂摸过其中的味道。
而现在,不以考试为导向了,以真的想获取点知识为导向了。再读历史类书,我就觉得,这挺有意思嘛,跟明星八卦差不多啊,为什么以前就不喜欢读呢?我要是以前读了,我现在是不是老有内涵了!?
我举这个例子,再结合“终身学习体系”这个词,想说的是:我们是不是应该,从我们自己,转变对学习的态度。
再说个小例子,我最近不是在追剧嘛,我就考古了一下男主角的综艺节目,其中有段话给我印象很深。
他说他拍A剧的时候,角色是个运动员,他就努力增肌锻炼,体重到了140-150斤;
拍B剧的时候,他觉得角色的气场应该弱一点,就减肥,到了110斤;
拍C剧的时候,是古装,他觉得脸部有棱角好看,他就又瘦了些。
我听这个过程,我都觉得“啊……好痛苦。”
但他说起来就很轻松很乐呵,他觉得他让体重身材去接近那个角色,是他进入角色的一个过程,他自己是很享受的。
同样一件事情,心态变了,状态就会不同。
对于学习,考试肯定一时半会没法从我们的生活消失,这是没法改变的环境,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。我们可以不仅仅把学习的目的对准考试,我们可以转变成为了学习,为了收获,为了丰富自己而学习。让学习多一份乐趣,也成为一种习惯。
只有我们对学习的态度转变了,才有可能影响到娃,才有可能让他也感受到,学习是一件挺好玩的事,也才有可能激发出他学习的自主性。
上海升学政策节选:
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,是上海《中考改革方案》确定的招生录取新办法。具体包括名额分配到区招生录取和名额分配到校招生录取两类,合计占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总计划的50-65%,与改革前想必,名额分配比例进一步扩大。
院士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
上海的改革简单来说,就是减少了牛高中在牛初中掐尖的比例,普通中学的头部学生进入牛高中的几率变高了。
但我这段不是为了解说政策,而是想说一个观点。
我们仔细想想,当妈是不是有个致命的缺点:我们对比娃的时候,总喜欢往上比,跟牛蛙对标;但我们对比自己的时候,就习惯平着比或者往下比,自我安慰。简单说就是,对娃比较狠。
妈对娃有期待嘛,也是控制不住的事情。但问题就在于,这样盲目的追,会不会得不偿失。
比如,读分级的娃总喜欢对比进度。同一个年龄,你到几级了,我到几级了。
但是每个娃对语言,对单词的敏感度就是不一样的,如果你娃属于敏感度差的,你还死乞白赖的要赶进度,那就会有两种可能。一种可能是强压,用时间换进度,娃很不开心;一种可能是囫囵吞枣,哎呀,差不多了,下一级别吧,掌握的不扎实。
奥数也是一样,奥数本身我觉得没有问题,它能筛选出一批真正聪明的娃,既然老天赏智商,那就能者多劳,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,像sheldon他们一样。但如果基础数学都没学明白,就为了追而追,结果很可能是基础的也没搞扎实,难的也弄不明白,一团浆糊。
这样的政策改革和院士提案,也能让我们冷静的想一想,盲目的追”难“有没有必要。在我看来,依据娃的能力,一步一个脚印的把知识学扎实了,更重要。
最后总结一下
1.,多阅读,多动手,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多让娃独立思考,同时不能忽视娃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。
2.转变对学习的态度,不把考试当作唯一的学习目的,我们可以为了学习,为了收获,为了充实自己而学习,把学习变成有趣的事情。
3.不要盲目追难,追牛娃。依据娃的能力,找到属于娃的节奏,一步一个脚印把知识学扎实了。
老母不易,鸡娃的同时,还要在风云的政策中乘风破浪,不断自省。
果然,成长的道路千万条,当妈是最快速的一条。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鲁智深闯海淀):用大白话解码教育政策,聊聊娃未来该怎么学